版交会好风采丨黄河泥塑就憨态孔夫子,乳山钩织出品女士潮装……山东非遗精彩纷呈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殷红艳

  7月24日,是第五届青岛国际版权交易博览会在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的最后一天,但现场依然人气爆棚。在标展展区,也吸引了很多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前来参展,例如:代表济南泉城文化的倒流壶、富有特色的乳山钩织服装、来自滨州无棣的绒秀,都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赏了解。

倒流壶、碧筒饮,富有泉城特色

  在和为贵济南陶塑技艺展区,记者看到展台上摆着一排排的孔夫子的泥塑。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孔夫子的形象不同,这个孔夫子憨态可掬,上面还有“功成名就”“金榜提名”等祝福的话语,很受观众们的欢迎。这是济南陶塑唯一的区域性传承人王令涛打造的“萌态小夫子”系列。据了解,这是使用黄河泥打造,并融合了黄河文化、泥塑文化、陶塑文化、绘画、书法技艺以及国学文化,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的孔子文化、儒学文化。

  此外,王令涛打造的莲蓬倒流壶和碧筒饮双吸杯则更具济南泉城特色,济南的市花是荷花,壶和杯则加入了荷花、荷叶、莲蓬的元素,而且富含国学文化色彩。令人叫绝的是,之所以称之为“倒流壶”,整个壶身是一个“倒着的莲蓬”形状,壶把则是莲藕的形状,跟普通的茶壶不同,此壶是从底部将水倒入壶中,倒满后将壶正过来,底部一滴水也不会流出。而且壶中容量有限,一旦水倒入过多,将会从另一端渗出。这个创意是取自国学文化中的“倒即正,正即倒”,让人谨记不可贪多,知足为乐。

倒流壶整个壶身是一个“倒着的莲蓬”形状,壶把则是莲藕的形状。

  而碧筒饮双吸杯,杯身是荷叶形状,杯子下面还配有一个荷叶形状的底座。杯身设计上更为精致,讲究整体造型的流畅和美观外,最为精彩的是在杯底圆孔的一侧装饰一个立体的龟、鱼,虾,蟹或金蟾,鸳鸯等水游物种,并以其身躯挡住杯底的出水孔。生动活泼,令人遐想,更多一份自然野趣。 更有特点的是,吸杯自整个杯子的最低处杯底引出一条细长的吸管,喝茶的人可以喝茶,也可以“吸茶”,这与出土文物唐三彩深腹吸杯有异曲同工之妙。王令涛为记者演示,当往杯中倒水,倒至八成满时,一滴水都不会流出。而一旦超过八成,水会全部溢出到下方底座中,这是利用了“虹吸”原理。这也国学文化中“谦受益,满招损”,“小满为盈,大满为亏”息息相通。让人谨记谦虚,做事留有余地。因此,王令涛为其取名为“碧筒饮双吸杯”。

  王令涛在现有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钻研体现民俗特色和挖掘具有地域性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工艺方法,加以研发创新,形成山东济南地区特有的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2018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济南陶塑,而他也成了济南陶塑唯一的区域性传承人。而且,王令涛所有开发设计原创产品,均申请国家版权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版权,商标,获国际食品安全检测报告,全方位进行版权保护。

杯底装饰着龟、鱼,虾,蟹或金蟾,鸳鸯等水游物种,非常生动活泼。

  “碧筒饮”起始于泉城济南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在文人雅士的倡导推崇下,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工匠受启发仿制出“碧筒杯”。碧筒饮,是济南特有的夏季习俗体验。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王令涛表示,以后他还将借助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政策的大力支持,打造“碧筒饮”IP,在大明湖让游客们亲身参与,用荷叶喝酒,体验“碧筒饮”传统习俗。

乳山钩织,从日用品到走向国际

  此次,山东非遗项目乳山钩织也亮相版交会现场。记者在展区看到,钩织的产品类别很多,包括服装、包包、帽子,装饰品等等。记者看到,其中一件女式上衣,是由钩织的丝线将磨成小圆片的贝壳钩织而成,美轮美奂,闪闪发亮,非常精致。

  乳山钩织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技艺,属于山东抽纱鲁绣工艺的一类,关于钩织的技法,我国有“南潮汕、北胶东”的分类,而乳山钩织,是胶东派别的主要代表。它具有“露、弹、密、柔、活”的艺术风格,产品组织结构可塑性强,可以达到无限款式与任意规格,是任何机械产品都取代不了的一种特色艺术性手工制品。

  传承人王乾告诉记者,乳山钩织是他们家族传承下来的一门技艺,到他这一代,是已经是第三代传人。最初是他的姥姥熟悉钩织技艺,在当年国民生活物质贫乏的时代,姥姥经常带着妈妈织一写沙发巾、桌布等日用品来补贴家用。

  而真正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的则是母亲于淑兰,于淑兰从6岁时便跟着姥姥学习钩织技法,心灵手巧的她成长很快,进步惊人,不多久她不仅能熟练设计钩织纸样,而且还能辅导她人钩织。改革开放后,于淑兰想到了自己熟练的钩织手艺,凭自己的经验、审美水平和工艺技术,她认为一定能将钩织技艺发扬光大,于是她开办了一家钩织工厂,跑遍全国各大城市的贸易公司,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话推销着自己的钩织产品。正是当年带着儿子参加广交会的经历,儿子王乾在心中也种下了要传扬钩织文化做大服装产业的种子。当时在展会上找不到展位,于淑兰就拉着箱子站着推销,不懂外语的她用手各种比划,竟然也拉到了客户,把钩织产品出口到了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2016年2月,乳山钩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收录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授予于淑兰“威海市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

  由于不懂外语吃了很多亏,加上让钩织技艺走出国门的强烈渴望,于淑兰鼓励儿子王乾出国留学,王乾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艺术专业,大四时便在加拿大注册了“DENNIS WANG”的品牌。

  热爱服装设计的他还在温尼伯红河学院学习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王乾作为设计师将精品时尚女装品牌做的风生水起,在加拿大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代理商。而近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母亲则一起期盼着儿子能回归发展,传承家族技艺。此后,王乾便深入思考将现代时尚女装设计理念和传统钩织技艺融合,传扬非遗文化。当时,他们看到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自贸区正在招商,于是将自己的外资公司引进国内,落地中德自贸区。此后,王乾被青岛纺织谷的浓厚文化氛围所吸引,将自己在国内的第一家店铺落户网址。

  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王乾对面料很有掌控感,但钩织技艺相对来说,非常抽象,则需要更多地发挥想象力,王乾亲自带领熟悉钩织技艺的阿姨们,一起来完成服装设计和制作,其成品甚至完全达到了国外高级定制的水准。

模特穿着融入乳山钩织元素的时尚女装,在澳大利亚时装周亮相。 资料图

  王乾将融入了钩织技艺的时尚女装带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展出,并在澳大利亚时装周亮相。

  此次,王乾也带着这些时尚服装来到版交会,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钩织文化,学习和传承钩织技艺。

绒秀:巧手针尖演绎别样精彩

  在滨州鲁绣(绒秀)展区,记者看到,展台上有很多绒秀作品,有挂画,有背包,鞋垫、各种装饰品等等,传承人正在用秀针秀一幅人物作品。据了解,无棣绒绣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滨州市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咸胜男已经是第六代传承人了,她告诉记者,与普通的秀针不同,绒秀的秀针特别打造的,中间是空的,线从中间穿过,两头都连着线,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剟刺,通过运针、行针,将不同颜色的绣花线根据美术的原理绣制成各种图案。记者看到,与其他的刺绣不同,绒秀的图案非常厚实,毛绒绒的,很立体。

  在现场,咸胜男还展示了第三代和第四代传承人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是她的姥爷和太姥姥共同完成的,非常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特点。上面绣的小朋友栩栩如生,衣着也非常具有年代感。距今已经有七十多年的传承历史了。

  2020年,无棣绒秀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带动更多人就业,咸胜男成立了工作室,还带动一些家庭主妇和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学习绒秀技艺,给他们增加创收。